白鶴時鳴 |《長安的荔枝》跑偏了!楊貴妃的“荔枝快遞”是從涪陵“閃送”的
2025-06-27 10:21:53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徐婷婷責任編輯:
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熱播,讓正值上市期的荔枝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觀眾一邊追劇一邊流口水:“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廣東來的?”——打住!《長安的荔枝》歷史知識跑偏了!楊貴妃的“荔枝快遞”其實是從重慶涪陵“閃送”的。歷史學者、地理達人、氣象學家甚至大文豪蘇軾早就“蓋章”:楊貴妃的“荔枝自由”,全靠起源于涪陵的千年荔枝道這條“大唐極速物流線”!今天,我們就來給涪陵荔枝正名!
長安的荔枝來自涪陵
蔡襄和蘇軾早就“劇透”了
北宋“荔枝控”蔡襄在《荔枝譜》里寫得分明:“妃子尤愛嗜(荔枝),涪州歲命驛致(涪陵年年用驛站運送荔枝)”。蘇軾更是在《荔枝嘆》里直接點名:“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唐玄宗天寶年間的荔枝,就是從涪陵來的!
2012年,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們背著行囊,沿著一條湮沒于荒草中的古道前行。當他們抵達涪陵荔枝園遺址時,一個千年謎題的答案逐漸清晰。
這條被南宋地理學家王象之稱為“荔枝道”的古驛路,南起重慶涪陵,經(jīng)長壽、墊江、梁平、達州、萬源,溯涇洋河越巴山,經(jīng)行子午道入漢中西鄉(xiāng),終抵長安,全長僅576公里。《輿地紀勝》引《洋川志》明確記載:“楊貴妃嗜生荔枝,治驛自涪陵,由達州取道西鄉(xiāng)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香、色仍未變”。
從嶺南運送荔枝到長安?
根本來不及
讓我們翻開地圖,嶺南到長安的距離超過1500公里。按照唐代郵驛的極限速度計算,即使晝夜兼程也需要11日。而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明確記載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在唐代的交通條件下,即使采用最先進的“蠟封蒂”保鮮技術(這項技術實際上在宋徽宗時期才廣泛使用),也難以突破荔枝保鮮的極限。氣候學家葛全勝指出:“天寶年間氣溫高,嶺南至長安的運輸時間遠超荔枝保鮮期。”在缺乏冷鏈技術的唐代,嶺南荔枝運抵長安時,恐怕早已是“色香味盡去”的腐果了。
而起源于涪陵的橫貫川陜渝的千年荔枝道堪稱唐代的“高速公路”、鮮荔枝的“綠色通道”,是世界古代交通的一大奇跡。涪陵到長安的“荔枝專線”,走子午谷直通西安,全長僅576公里,三天直達。《輿地紀勝》里記載得明明白白:荔枝到長安時“香、色未變”。這妥妥是“冷鏈物流”的雛形啊!
如今,這條千年荔枝道的沿線仍保有豐富的文物遺存,包括古道遺址、古建筑、石窟寺、飲馬槽、攔馬墻、驛站、橋梁、石板路等。
2024年5月15日—17日,川陜渝三省市地方政協(xié)的相關人士齊聚千年荔枝道的起點——涪陵,共同探尋荔枝道的前世今生,共襄荔枝道保護傳承發(fā)展大計,在文化遺產(chǎn)傳承保護、助推荔枝道申遺、推動文旅融合發(fā)展等方面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4年,涪陵建成“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獻館”,收藏荔枝道古籍、文物、地圖等珍貴史料150余件,配套開發(fā)全景沙盤、數(shù)字展屏等科技展陳設施,年接待讀者超100萬人次。
2024年底,蜀道(荔枝道)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成為唐代荔枝運輸?shù)挠辛ξ镒C。而涪陵作為荔枝道南端起點,其地理位置和文化標識的意義非常突出。
氣候與歷史遺存實證——
涪陵才是唐代的“荔枝特區(qū)”
也許有人“杠精”上線:“唐代的涪陵能種荔枝?”——問得好!唐代氣候比現(xiàn)在溫暖,涪陵恰好是荔枝生長的北界。
中國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揭示:唐朝正處于氣候溫暖期,公元650—800年間,平均氣溫比現(xiàn)在高1.2℃。王維筆下的“長安客舍熱如煮”,白居易描述的“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都印證了當時炎熱的氣候條件。在這個溫暖期,一個重要的地理變化發(fā)生了——荔枝種植線大幅北移。歷史記載和物候證據(jù)表明,唐代的四川盆地已成為荔枝重要產(chǎn)區(qū)。白居易在《荔枝圖序》開篇即言:“荔枝生巴峽間”,明確記錄了巴蜀地區(qū)(今重慶涪陵一帶)的荔枝種植。
《舊唐書》《新唐書》都有記載,為博楊貴妃歡心,唐玄宗曾頒旨在涪州建優(yōu)質(zhì)荔枝園,又稱“妃子園”。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夔州路·涪州》中記載:“妃子園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吳船錄》中也寫道:“自眉嘉至此,皆產(chǎn)荔枝。唐以涪州任貢,楊太真所嗜,去州數(shù)里有妃子園。”涪陵地方志也有妃子園種植荔枝五百株(“涪舊有妃子園,顆最肥大”)的歷史記載,其中的“玉貞子”品種,果大、肉厚、色艷、味美,乃荔枝上品,是唐代的朝廷貢品。
涪陵至今仍保留著“妃子園”的古荔枝樹,樹齡超1200年,堪稱“活化石”。今天的涪陵城區(qū)有荔枝街道、荔枝園社區(qū),這些地名沿用多年。2023年,涪陵在原荔枝園附近建成荔圃春風公園,一座牌坊和“種荔枝、采荔枝、運荔枝、品荔枝”四組雕塑,再現(xiàn)唐代涪州的歷史盛景,成為文化地標,讓歷史記憶變成現(xiàn)代城市景觀。
涪陵還充分利用影視IP力量展現(xiàn)荔枝文化魅力。2024年5月,原創(chuàng)微短劇《涪陵的荔枝》上線播出,通過愛情故事引出“荔枝古道”歷史內(nèi)核,實景展現(xiàn)涪陵歷史人文、城市發(fā)展與自然風光,獲得廣泛關注。
涪陵荔枝今天怎么樣了?
昔日“妃子笑”化作“百姓甜”
如今的涪陵荔枝早已不是“貢品限定”,而是走進千家萬戶的甜蜜產(chǎn)業(yè)。當?shù)貜陀爬笾ζ贩N,打造“妃子笑”品牌,甚至還搞起了荔枝文旅融合——摘荔枝、走古道,妥妥的“沉浸式大唐體驗”。
目前,涪陵已在5個鎮(zhèn)街35個村規(guī)模化種植荔枝超萬畝,年產(chǎn)值近900萬元,惠及1.8萬農(nóng)戶。昔日的“勞民傷財果”正轉化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重慶寶貝”“幸福果”。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涪陵荔枝,正以全新姿態(tài)融入現(xiàn)代生活,以荔枝文化為切入點,融入旅游、采摘,文旅融合讓昔日的“妃子笑”正化作“百姓甜”。
涪陵還依托長江師范學院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與生物工程學院,成立長江上游龍眼荔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系統(tǒng)收集保存重慶地區(qū)荔枝種質(zhì)資源182份,篩選出4份特色種質(zhì)資源,引進培育“妃子笑”“仙進奉”等25個優(yōu)質(zhì)品種,創(chuàng)制荔枝雜交后代300多個,篩選出荔枝新優(yōu)系2個,構建起涵蓋傳統(tǒng)品種保護與現(xiàn)代品種創(chuàng)新的多維荔枝種子庫。
2024年底,“涪陵荔枝”成功注冊了由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簽發(fā)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綜上所述,電視劇《長安的荔枝》里的“荔枝真身”就是涪陵荔枝,諸多史料已經(jīng)實名認證。從歷史到地理,從交通到氣候,從古道到產(chǎn)業(yè),足以證明當時的涪陵荔枝才是“大唐頂流”!
(胡云昌)
網(wǎng)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