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靈魂是我們的思想境界
2022-08-15 09:49:29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唐霞 冉慧責任編輯:
攝影的誕生,使人類的視覺感知范圍與能力得以延伸,從小小的菲林到今天的數(shù)碼攝影,不僅記錄和表現(xiàn)客觀存在與社會進步、時代變遷,同時也表達和反映人們心靈深處的認知與情懷。為了實現(xiàn)這個初心,100多年來,無數(shù)攝影人上下求索、歷盡艱辛,給世界留下了太多的精彩瞬間和心靈映像。
1983年大學畢業(yè)后進入新華社,那時的我從未使用過相機,對攝影可謂一竅不通。怎么也想象不到,當2020年我退休時,37年的新聞攝影生涯密密麻麻寫滿了我的一生,填滿了我的生活。
或許現(xiàn)在做一名攝影記者,比二三十年前或者更久遠的年代更容易了。曾經(jīng),個人能擁有一部專業(yè)相機是多么讓人羨慕;而今,全民都可以拿手機拍照片、拍視頻……以后會是什么樣,誰也不知道。
但我想說,不管我們手里運用的工具是佳能或尼康,攝影的靈魂始終是我們的思想境界,任何高端智能的工具只是表達思想的方式和載體。通過作品,拍攝者心里裝著什么,別人都看得見。好的作品不取決于使用什么工具,而在于拍攝者的思想與認知,特別是與人類的共情。
合格的攝影記者,首先當然是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優(yōu)秀的攝影記者可能還會成為藝術家,但我更傾向于認為,攝影記者是對社會有著深刻感悟和出色觀察力,情感細膩、悲天憫人的社會工作者,這是比高級記者的職稱更有社會價值的一個定位。
37年的攝影生涯使我懂得我和我拍攝的對象之間不僅僅是短暫的工作關系,我記錄他們,并試圖去積極影響和改變他們的命運,他們也回饋、滋養(yǎng)了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業(yè)之初,我當過一段時間的圖片編輯,我是每天看著新華社、美聯(lián)、路透、法新等國內(nèi)外通訊社的新聞照片一步步走進新聞攝影殿堂的。我不遺余力地琢磨和學習那些優(yōu)秀攝影記者的形象表現(xiàn)力和影像敘事能力。
我發(fā)現(xiàn):那些能真正打動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好照片必然包含了人類豐富和飽滿的情感因素,大都以強烈鮮明的形象感染力表現(xiàn)和反映人的喜怒哀樂,人間的悲歡離合,人性的善惡美丑,體現(xiàn)了我后來才進一步深悟到的作者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人文意識,以及對公正、和平等的吶喊和呼喚。人文追求,自始至終貫穿我的職業(yè)生涯,它像燈塔一樣,始終引導著我一路成長、一路前行。
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我曾前往三峽大壩和浦東開發(fā)建設工地;前往改革開放最前沿珠江三角洲;前往萬眾掛牽的汶川抗震一線;也曾前往阿富汗的廢墟,前往到戰(zhàn)爭洗劫過的伊拉克人民中,前往作為戰(zhàn)爭前沿的科威特,前往印度洋海嘯肆虐過的土地……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心,用我的情感,用我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那時那刻歷史的變革與發(fā)展、那時那刻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
我終生忘不了那些命運不同的各色人群,他們的眼里有的充滿喜悅和幸福、有的充滿憧憬與渴望,有的卻滿含無助、無奈與凄涼。面對那些情景,我經(jīng)常思索,什么是人,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命運,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對于那些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個地球上,卻有著天壤之別境遇的人來說,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應該是完全不同的。
由此,我的鏡頭這些年來永遠聚焦社會的發(fā)展、民族的進步、國家的興盛、人民的幸福,永遠聚焦人,聚焦命運,聚焦價值,聚焦新聞。如果說,我的工作,我拍的照片,我的報道,最終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那是我的榮幸和榮耀,更是我的責任。我也感謝那些被我拍攝的人,是他們讓我一次次修正人生坐標和前進方向。
近40年的新聞攝影記者生涯,我肩扛相機走遍天下,目睹過太多的人情世故、體味過太多的世態(tài)炎涼。我用手中的鏡頭記錄、訴說、呼喚、踐行了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初心使命,為“人類進步,生活更美好”盡了綿薄之力。
退休后的我,除了不再有隨身懷揣的新聞記者證,一個攝影記者其它所需的行頭、狀態(tài)和理念均無兩樣。攝影一生,此生有幸,無怨無悔。
( 李曉果 作者系新華社退休高級記者、重慶市攝影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
(版權作品 未經(jīng)授權 嚴禁轉載、摘編)
網(wǎng)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