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山的熱菜
2023-12-18 09:16:50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何芳責任編輯:
母親回來了,白馬山的熱菜也回來了。
前幾天,在武隆白馬山鄉(xiāng)下的母親說要回主城區(qū)來看看她心心念念的孩子們。接到電話,我十分欣喜,掛電話前,還特別叮囑她老人家返城的時候,別忘了從白馬山老家?guī)б话驯镜氐臒岵嘶貋怼?/p>
熱菜,從生物學上講,十字花科,蕓薹屬,白菜亞種,和白菜同宗同源,外形與白菜也沒有多少明顯區(qū)別。只是熱菜的葉柄更細長,葉脈上多了許多糙手的刺毛。低海拔地區(qū)是不生長熱菜的,熱菜最喜高山,土地越貧瘠,條件越艱苦,熱菜反而長得越好。
在白馬山,這種形似白菜的綠葉蔬菜,生之于夏,本地人便稱之為“熱菜”。其實,也可以這樣簡單理解:熱菜就是熱天生長的白菜。
回想小時候,到了六七月份,老家的高稈玉米霸占了山村的向陽地,搶走了陽光雨露,綠葉蔬菜變得稀少起來,但長得最旺實、最打眼的,就是本地隨處賤生的熱菜。無論是貧瘠荒蕪的山坡上,還是陰翳憋屈的玉米稈腳下,老鄉(xiāng)隨手播撒,熱菜就能隨處生長,不需肥田沃土,不用拔草施肥。自留熱菜的陳年老種,只要沾一抔薄土,只需一縷陽光,便能見縫插針地生長起來,直至根粗葉茂,成為田間地頭的一道綠色風景線。
白馬山的熱菜,就像低調(diào)樸實、勤勞勇敢的白馬山農(nóng)民一樣,隱忍艱難困苦,挑戰(zhàn)干旱酷暑,內(nèi)心充滿陽光,細硬的葉柄支撐出寬闊的胸襟,剔透的刺毛放射出不屈的光芒,甘愿為農(nóng)家的餐桌赴湯蹈火,在火熱的夏季里迎風高歌。
白馬山熱菜,少了些白菜的爽口,反而還有一些澀澀的味道,但都難不住心靈手巧的母親。清晨,母親一頭鉆進茂密的玉米林,找來一捆沾滿晶瑩露珠的熱菜。她先用沸騰的開水猛燙至半熟,涼水漂洗后切成碎末。經(jīng)過母親長滿老繭雙手的一番操作,綠油油的熱菜變得更加色澤鮮亮,澀味也消除殆盡,迎來了清新的生命華章。
接著,母親挑選了以粉、面、香著稱的高山馬爾科洋芋,切成三四厘米見方的小塊,煮熟瀝干備用。母親將臘豬肉丁均勻翻炒逼出咸香,加入幾顆生姜爆出香味,再將洋芋下鍋炒成雪白、噴香的洋芋泥,加水,燒開。隨后,母親小心翼翼地撒下青翠碧綠的熱菜碎末。木柴火苗“呼呼”地舔著鍋底,臘肉特有的酚類物質(zhì)和揮發(fā)性脂肪酸、生姜的姜辣素、洋芋泥中最接近動物蛋白的優(yōu)秀蛋白質(zhì)、熱菜的維生素一起在鍋中翻云覆雨、融合升華。幾粒食鹽增味,少許蔥花點綴,一盆清香四溢的熱菜洋芋湯起鍋裝盆,大功告成。
就是這樣一道簡陋的湯菜,母親讓一家人填飽了肚子,將我們幾兄妹養(yǎng)大成人,也是這普普通通的熱菜,陪伴著鄉(xiāng)親們一起度過了那些缺糧少菜的艱難歲月。
寒來暑往,歲月變遷。白馬山的鄉(xiāng)親們早已擺脫了貧困與落后,熱菜也完成了村民填肚充饑的歷史使命,卻大顯清香解暑的農(nóng)家風味。在白馬山農(nóng)家樂的菜單上,熱菜洋芋湯成了旅游避暑客人的必點美食。
現(xiàn)在,重慶主城區(qū)的菜市場,也買不到這種貌不驚人的熱菜了,我也少有機會吃到這種“母親版”的熱菜洋芋湯了,但家鄉(xiāng)味道的記憶,還是那么鮮、那么美、那么真。
(王東)
(版權(quán)作品 未經(jīng)授權(quán) 嚴禁轉(zhuǎn)載、摘編)
網(wǎng)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