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 我們再出發(fā)
2020-11-07 09:55:27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瞿松責任編輯:{editor}
使命擔當
以奮斗者的姿態(tài) 擼起袖子加油干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涂猛進暢談融媒體發(fā)展
2020年11月8日是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jié),也是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成立后的第一個記者節(jié)。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涂猛進對中心新聞工作者提出期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走好全媒體時代的群眾路線,扎根基層、拜群眾為師,推出更多“接地氣、沾泥土、帶露珠”的精品力作。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自9月28日掛牌成立以來,認真貫徹上級對融媒體中心建設的要求,切實提高站位、統(tǒng)一思想,積極抓好相關工作落實,各項工作平穩(wěn)有序推進。目前,辦公室、采訪部等部門“先融一步”,部門人員已在一起辦公,基本實現(xiàn)融合。中心正緊鑼密鼓地研究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建設、考核辦法、項目建設、技術平臺建設、內容建設、文化傳媒公司組建等方案。
“20世紀最偉大的戰(zhàn)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說過:‘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涂猛進說,新聞工作者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推動“走轉改”活動不斷深化,才能更好地擔當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融媒體中心記者?涂猛進指出,首先要加強學習,熟練掌握全媒體記者的基本技能,提升本領水平。其次,要將互聯(lián)網思維、用戶思維根植于心,以受眾為中心,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要保持獨立的思考,傳遞有價值的信息、觀點和有溫度的情感;要堅持“內容為王”,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涂猛進表示,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將用心踐行好習近平總書記媒體融合發(fā)展思想,一以貫之地唱響主旋律、發(fā)出好聲音、傳遞正能量。以奮斗者的姿態(tài),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開創(chuàng)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局面!
新聞故事
何楊洋奔走在采訪路上
何楊洋:我的熱淚為你淌
7月20日,抗擊新冠疫情特別節(jié)目《火神山的65個日夜》在涪陵電視臺《涪州紀事》欄目和“無限涪陵”APP同步播出,引起廣大觀眾、網友的強烈反響。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專題紀錄片部記者何楊洋用鏡頭記錄了這群人,感動了觀眾也感動了自己。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后,武漢物業(yè)管理協(xié)會面向全國征集火神山醫(yī)院后勤服務團隊。短短一周時間里,金科物業(yè)收到了200多件激情澎湃的請戰(zhàn)書,公司最終確定了13名隊員組成金科物業(yè)援鄂志愿者團隊。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城市,最大的50歲,最小的26歲,其中有3位來自涪陵。
經過1536個小時工作后,這群英雄回到涪陵武陵山進行15天的集中隔離。得到消息后的何楊洋也行動起來,提前了解,認真策劃。他甚至在解除隔離前的最后兩天與英雄們同吃同住,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們,真實地記錄下他們對戰(zhàn)友不舍的感情以及對家人深深的想念。整個采訪過程中,涪陵的鐘德勤,隊里唯一一名女隊員給何楊洋的感受最深刻。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她,解除隔離的前一晚,何楊洋來到鐘德勤房間,看到鐘德勤正在和老公、兒子進行視頻通話。“我當時很深切地感受到她對家人的依戀。”何楊洋說,鐘德勤第一次這么長時間沒看見兒子,她已經不知道兒子有沒有長高長胖,穿多大碼的鞋子,甚至連兒子認不認識她,都沒有把握。
采訪過程中,何楊洋也數(shù)次留下感動的淚水,這更加堅定了他要把這個片子做好的信心,能不能獲得新聞獎他沒有想過,他只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除了醫(yī)護工作者以外,還有很多普通崗位上的平凡人也在抗疫一線上默默奉獻著。
“作為一名記者,只有感動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有自己的使命和擔當:通過鏡頭把真實的人和事以及人性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觀眾。”何楊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記者羅菲菲、冉冉在涪陵中心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采訪
羅菲菲:時刻準備奔赴最前線
11月5日,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記者回訪了重慶市涪陵中心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副主任醫(yī)師郭武。
當我們見到郭武時,他正在辦公室內專注地忙碌著,只聽得見病例翻閱的“沙沙”聲和儀器設備運行時的“滴滴”聲。
郭武告訴我們,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雖然進入了常態(tài)化防控階段,但作為全區(qū)抗“疫”的主戰(zhàn)場,同時也是最前線的醫(yī)務工作者,他們卻絲毫沒有放松警惕。
“郭醫(yī)生,這邊有位病人麻煩您過來看一下。”
“好的, 我馬上過來。”
面對同事的“召喚”,郭武回過頭向我們抱歉地一笑,我們立刻會意地點點頭:“郭醫(yī)生,您先忙,我們稍后再繼續(xù)采訪。”
這只是我們日常采訪中的一個小場景,大眾閱讀到的每一篇新聞稿件背后,都是每位記者付出勞動、思想碰撞后的結果。這讓我不禁想到今年年初,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候。
那時候,我和同事去采訪郭武,卻很不順利——因防控和救治需要,郭武和同事們在隔離病區(qū)內,我和同事在隔離病區(qū)外,但采訪任務又必須要完成,怎么辦呢?經過一番努力,只能在他們休息的短暫時間進行視頻、電話連線采訪,以及通過網絡傳輸相關資料等方式,最終完成了采訪任務。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1月下旬至3月中旬,我和同事們累計采寫了該院包括《一片羽毛的重量》等在內的戰(zhàn)“疫”相關稿件30余篇,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得知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jié),郭武表示,在今年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候,記者們不懼危險,深入戰(zhàn)“疫”一線進行采訪報道,將疫情形勢及戰(zhàn)“疫”情況向全社會作了及時、客觀的報道,消除了大家的心里恐懼,糾正了大家的認識誤區(qū),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隨著又一個中國記者節(jié)的到來,我們依然時刻準備著奔赴新聞事件的最前線,為大家?guī)砑皶r、客觀的報道,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新聞人的初心和使命。
11月5日,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記者夏林、楊蝶采訪秦超
夏林:你笑起來真好看
2017年11月2日,我到涪陵區(qū)珍溪鎮(zhèn)三角村,采訪了該村6組貧困戶秦超。老秦的妻子和大女兒智力殘疾,二女兒正在讀高中,小兒子上小學二年級,家里還有一位癱瘓在床的老母親。6口人長期擠在破小的土墻房子里,一到下雨天屋頂就漏雨。雖然在當?shù)卣膸椭拢鉀Q了住房等基本生活問題,但老秦一家人的生活還很貧困。
這三年,在“精準脫貧”政策的扶持下,許多貧困戶家中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實實在在地脫了貧,過上了小康生活。老秦家現(xiàn)在日子過得怎么樣?2020年11月5日,我再次來到老秦家。
“去年,家里收入有2萬多元,是真正脫了貧!”老秦見到我就打開了話匣子,指著屋里的白色冰柜笑開了顏。記者打開冰柜,滿滿一冰柜新鮮的豬肉。
“以前家里吃‘嘎嘎’(肉)叫‘打牙祭’,現(xiàn)在我們家是天天都能吃上‘嘎嘎’。”老秦笑著說。
交談中,得知老秦的母親已經去世,大女兒也找到了托付終身的人,去年嫁人了;二女兒考上了重慶工商大學,現(xiàn)在讀大二,學校免了學費;小兒子在讀小學五年級;妻子身體好些了,能幫忙干一些農活,他也有更多的時間到附近的建筑工地務工,日子總算是有盼頭了。
老秦說,他用村里免費發(fā)放的青菜頭苗子和肥料,種植了4畝地的青菜頭,還喂養(yǎng)了幾頭豬仔、10多只鴨子和鵝。農閑時就去附近建筑工地務工,既可以照顧家里還能賺到錢。
“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當記者離開時,老秦哼起了歌,臉上露出了充滿自信的笑容。
返程路上,我們很是感動,由衷地為老秦家的改變高興,為全區(qū)脫貧攻堅工作點贊。
記者心聲
崇高、神圣、有正義感,用鏡頭和筆記錄時代的發(fā)展和歷史的變遷,弘揚社會公平正義,傳遞社會正能量……當外行人一提到新聞編輯、記者,這些印象立刻浮現(xiàn)在腦海。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的編輯、記者踐行“四力”,奔赴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線,報道經驗成果和感人事跡,見證新時代。
正值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成立以來的第一個記者節(ji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編輯、記者們的心聲。
張韻晨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記者,主創(chuàng)作品獲重慶市廣播電視優(yōu)秀作品一等獎等多個獎項。2020年10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重慶市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
心聲:一直在路上的我們奔跑的腳步不會因節(jié)日而停歇,每個風雨兼程的日子,我們用心記錄時代、用情講好涪陵故事。腳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塵,是時代的饋贈,也是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章。我們不忘初心、心向遠方,不斷提升專業(yè)技能、深耕內容,推出更多“接地氣、沾泥土、帶露珠”的好作品,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萬鎮(zhèn)黎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記者,從事新聞采編工作12年,累計報道新聞近3000余篇,曾獲得第二十屆重慶新聞獎一等獎、第六屆重慶市區(qū)縣廣播電視好新聞獎一等獎。
心聲: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就是要和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融入在一起。能夠讓涪陵的人民通過我的鏡頭,看到、聽到、感受到城市每天悄然的變化,這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最大的幸福源泉。面對融媒體改革的浪潮,站在新的起點,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奏響時代的強音,為大家?guī)砀r活、更有溫度的報道。
喬楠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播音員。從事新聞工作10年,主持區(qū)內外大型活動100余場,曾獲得“重慶市電視播音主持人優(yōu)秀主持人獎”、重慶市級新聞作品一等獎。
心聲:其實媒體變革,變的是傳播方式,不變的是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擔當。我們依然用腳步堅守初心,用鏡頭和筆桿堅守使命,我們新聞工作者,永遠在路上。在新的征程中,我將練就更強更全面的業(yè)務能力,成為一名能力過硬的全媒體新聞工作者,講好涪陵故事,傳播好涪陵聲音,用理性說真相,用感性和愛去傳播美好善良溫暖的故事。
方玉蓮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巴渝都市報》編輯,從事報紙編輯十余年來,編輯的作品獲得重慶新聞獎一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數(shù)十個。
心聲:作為一名從事報紙編輯工作多年的“老人”,我深知,面對媒體融合的新生態(tài),必須不斷提升政治素養(yǎng)和新聞業(yè)務水平,堅持客觀公正、嚴謹求實的精神,保持傳統(tǒng)媒體的自律性、專業(yè)性和高水準,堅持新聞傳播“內容為王”的原則,通過新穎飽滿的新聞策劃、精耕細作的編輯手段,沉心靜氣打造新聞精品。積極探索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之路,努力為讀者呈現(xiàn)多角度、立體化,有內涵、有溫度的報道。
石本才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新媒體編輯,從事新聞工作11年,編輯的多篇作品獲重慶市好新聞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
心聲:媒體融合發(fā)展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應當積極順應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大趨勢,轉變傳統(tǒng)媒體單一化傳播的思想,樹立多形態(tài)傳播的融媒體意識,努力提升“四力”,認真學習媒體融合發(fā)展所需的各種傳媒技術,創(chuàng)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yōu)質融媒體產品。這樣才能緊跟媒體融合發(fā)展大流的前進步伐,做一名合格的融媒體人,為黨的新聞宣傳事業(yè)作出新的貢獻。
文/首席記者 羅菲菲 記者 黃維嬌 冉富月 喻文萱 夏林 圖/記者 何乾健 黃河 馮國慶
(版權作品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摘編)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