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生·遇見涪陵 | 譚桂琳:一碗好面 “膳”待人生
2025-05-24 17:02:36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彭凱責任編輯:
5月22日清晨,小滿過后,一場夏雨驟然而至。
在四環(huán)路一個不起眼的拐角處,呼面小吃·土鱔魚面的新一代掌門人譚桂琳正在灶臺旁忙碌著。兩年前,鱔魚店的第一代掌門人邱泰友,也就是譚桂琳的姑父,將他二十多年總結(jié)的鱔魚面秘方交給了她。從此,一碗鱔魚面,繼續(xù)挑動著涪陵人的味蕾,成為一日三餐欲罷不能的美食。
在朋友的眼中,譚桂琳打扮精致、養(yǎng)尊處優(yōu),譚桂琳此前也從未想過有一天這油煙交織的灶臺會成為她的一方天地。
2019年,譚桂琳自信滿滿地帶著在重慶教培業(yè)的經(jīng)驗回到了涪陵,投資三十萬元開了一家藝術(shù)培訓(xùn)機構(gòu)。然而,現(xiàn)實卻給譚桂琳上了無情一課:機構(gòu)僅僅開了不到兩年,便再也無力支撐。
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錢基本虧完了,譚桂琳只好在家當起了全職太太,情緒也變得越來越低落。她的丈夫董建波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聽說姑父邱泰友做的鱔魚面很紅火,便找到了姑父,請他傳授做鱔魚面的手藝。
本以為開一家面館很簡單,但是沒想到姑父對食材的要求卻十分嚴苛。從選材到調(diào)料配比,再到炒制工藝,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嚴謹細致,不能絲毫馬虎。鱔魚必須是土鱔魚,蔥也只能是火蔥,連面條的型號都要定制。炒制時的火候更是嚴格要求,火小了,不行;火大了也不行…….一碗面翻來覆去做了好多次,最終才能做出邱氏鱔魚面的好味道。
“不將就”三個字,是邱泰友做面二十多年來一以貫之的理念。同時,這也深深地影響著譚桂琳。經(jīng)過一道道工序反復(fù)練習,譚桂琳不知浪費了多少佐料和鱔魚,最終才掌握了鱔魚面口感咸淡合適、色香味俱全的秘籍。
2025年,邱泰友因病去世,離開了他的親人和他所眷戀的美食江湖。懷著對鱔魚面的一份情結(jié),新老顧客依然紛至沓來。
“我從財貿(mào)校吃到涪陵東站,又從東站吃到四環(huán)明珠,十多年了,就是好這一口!一天不吃,心里面就想得慌。”一位老食客一邊挑著面一邊說。
鱔魚面的味道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譚桂琳的心里面也涌現(xiàn)出了一種被需要的感覺。每次看到老顧客光臨,對于他們的口味,她都如數(shù)家珍。譚桂琳笑著說:“累是累了點,但是每天都有盼頭。”
談及今后的希望,譚桂琳說,希望自己能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為以后打下基礎(chǔ),讓鱔魚面越來越好,把姑父的心意揉進每一道工序,讓這份傳承歷久彌新。
記者 代川 吳芳 冉惠 尹栩 黃育忠
(版權(quán)作品 未經(jīng)授權(quán) 嚴禁轉(zhuǎn)載、摘編)
網(wǎng)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