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悅讀會》|元宵節(jié)的燈
2025-02-10 21:30:00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李哲元責任編輯:
嗅書香,品經典
這里是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江城悅讀會》
今天是《江城悅讀會》第353期節(jié)目
嗅書香,品經典。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走進《江城悅讀會》,我是陳怡。按照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只有過了元宵節(jié),年的氣氛才漸趨平淡。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人們都沉浸在春節(jié)的祥和氛圍中,城市鄉(xiāng)村處處飄蕩著喜慶的中國紅,人們走親訪友,互動娛樂,享受著春節(jié)的團聚和喜悅,也將傳統(tǒng)的年俗文化演繹到極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肖復興筆下的元宵節(jié)吧,一起品味元宵節(jié)的燈。


作者 | 肖復興
朗讀 | 陳怡


傳統(tǒng)春節(jié)是以除夕夜的鞭炮開始,以上元夜的彩燈收尾的。一個震天動地的聲響,一個絢麗奪目的色彩,體現(xiàn)中國人獨特的想象力。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看燈,老北京人一般叫做“逛燈市”,或者叫做“鬧花燈”,也有叫做“踏燈節(jié)”的,民國竹枝詞里就有“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無論是一個“逛”字,還是一個“鬧”字,或“踏”字,都體現(xiàn)了那時燈節(jié)的張揚勁頭兒。我以為,只有立春被稱之為“咬春”“打春”“踏春”,才能夠與之對仗和比擬。那勁頭兒,就類似西方的狂歡吧?都是迎接春天到來的心情的一種宣泄吧?
我佩服中國人的智慧,簡單的一盞盞燈,在我們的手里可以變化萬千,展現(xiàn)著豐富無窮的想象。《京都風物志》中,曾經有過這樣對元宵燈的記載:“其燈有大小、高矮、長短、方圓等式,有紗紙、琉璃、羊角、西洋之別,其繪人物,則列國、三國、西游、封神、水滸、志異等圖,花卉則蘭菊、玫瑰、萱、竹、牡丹,禽獸則鸞鳳、龍、虎以至馬牛貓犬與魚蝦蟲蟻等圖,無不顏色鮮美,妙態(tài)純真,品目殊多。”在這里,人們已是看燈不是燈,有著更多象征的意義和美好祈愿在燈里面了。繽紛的燈光幻影里,有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包括審美、性情、志趣、祈愿與民俗諸多方面,眾多的燈匯聚一起,就是一個小百科全書呢。
燈籠不僅僅是照明工具,在不同的地區(qū)和文化背景下,還有著不同的寓意,反映了人們對幸福、健康、平安等美好生活的期望。在這里,主播提前祝大家元宵節(jié)快樂!感謝您聆聽今天的《江城悅讀會》,我們下期節(jié)目再見。祝您晚安,好夢!

肖復興,1947年出生,原籍河北滄州,現(xiàn)居北京,1968年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現(xiàn)今北大荒農墾)插隊知青,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網》專欄作家。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已出版50余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qū)優(yōu)秀文學獎。2018年獲第五屆“朱自清散文獎”。

陳怡,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主播。
主播語錄:唯有讀書方寧靜,最是書香能致遠。

《橙黃橘綠時》,作者肖復興。書名取自蘇軾名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這本書收錄了肖復興58篇散文隨筆。整本書有對舊人舊事舊物的回憶,有對音樂的賞析和感悟,還有旅途中的點滴回憶。非常適合在日頭悠悠的午后,切一壺綠茶,端坐在青紗帳中,悠哉悠哉的“聽”這位長者講那些“老故事”。
朗讀 陳怡
編輯 李哲元
責編 楊青青
終審 向安勤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