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荔枝道真的只有那一騎紅塵嗎? 撥開云霧見真容
2024-03-26 10:39:43來源:重慶日報 編輯:何芳責任編輯:
荔枝道線路圖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千余年前,風流才子杜牧大筆一揮,寫盡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也讓一條古驛道從此聲名鵲起。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明珠之一,唐詩在文人中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自此,古驛道原本的名字開始慢慢淡化,人們說起它時,總愛吟上一句“一騎紅塵”,會心一笑。
慢慢地,人們忘了古驛道原本的名字;慢慢地,古驛道成為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針砭時政時愛用的“注腳”之一。
它,就是重慶境內唯一的古蜀道——荔枝道。
可,荔枝道真的只有那一騎紅塵嗎?
3月1日,“考古中國”蜀道考古研究項目啟動會在四川省劍閣縣召開,標志著蜀道考古工作正式開啟。
川陜甘渝四省市計劃通過系統(tǒng)考古調查、勘探、發(fā)掘、綜合研究等多方面工作對蜀道進行深入、全面探索。
作為古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荔枝道的研究,無疑成為全國專家的目標之一。
拂開歷史云霧,三國征戰(zhàn)的烽煙、盛唐驛路上的馬鈴聲、大明川流不息的商賈……在專家們對荔枝道的探尋中,齊齊撲面而來。
原來,荔枝道上遠不止那點紅塵往事——
它,連續(xù)貫穿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深谷,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間構成一條“南北捷徑”,創(chuàng)下歷史時期西南至中原物資運輸歷時最短紀錄,是中國古代西南腹地官方驛道修鑿典范,是世界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跡。
它,促進了西部陜川甘地區(qū)文化傳播、技術引入和商貿發(fā)展,維系了沿線地區(qū)大小聚落長期穩(wěn)定的繁榮發(fā)展,為后世留存了許多內涵深厚、技藝精湛的建筑遺存。
它,連通四川盆地與中原地區(qū)的南北向交通,加強了巴文化內部各支系的內部交流,并自東周時期就持續(xù)發(fā)揮聯系巴、蜀、秦、楚等南北區(qū)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往的作用,是中國西南地區(qū)“華夏化”的重要通道,是推進大一統(tǒng)國家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見證了中國“統(tǒng)一之路”的發(fā)展進程,為“何以中國”留下了文化印記。
行過司馬懿的兵跑過張桓侯的馬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荔枝道的誕生,無疑也離不開這句話。
梁平區(qū)百步梯摩崖石刻及古道
可,也就僅止于此了,沒有人能真正說清,這條蜿蜒在山間的道路,究竟形成于何時。
路,不知何起,但隨著它被越走越寬,值得一書的“故事”也開始慢慢誕生。
當歷史的車輪駛向晉朝,史官的筆墨,終于落在了這條古道之上。
千年之后的大唐,這份筆墨,被房玄齡等人載入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之中,延續(xù)至今。
“故事”不長,僅寥寥數語。
《晉書》卷一《宣帝紀》載:魏太和四年(230年),(司馬懿)“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帝自西城(今陜西安康市西北)斫山開道,水陸并進,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漢)豐縣。軍次丹口,遇雨,班師。”
通篇看來,哪里有“路”?
有,就在被記于“帝”的司馬懿的運兵之中。
彼時,司馬懿的陸軍從安康溯漢水到西鄉(xiāng),走的就是子午道南段,由西鄉(xiāng)南下,則是取荔枝道的前身入今天的開州。
由此可見,三國初年這條道路就已存在了。
孤證不立。
別急,清地方志《定遠廳志》中,又來了幾筆,這幾筆,記下了荔枝道原本的名字——“間道”。
據《定遠廳志》記載:“漢昭烈取漢中,大兵發(fā)葭萌關(在今廣元昭化區(qū)昭化鎮(zhèn)),由廣元、寧羌正道入,張桓侯由定遠、西鄉(xiāng)間道而進”。
這次古道能被載入史冊,依舊是因為一個人。
墊江縣峰門鋪埡口
這個人就是文中的“張桓侯”,人們所熟知的三國蜀漢名將張飛。
兩次入史,都與征戰(zhàn)相關,為何?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說,這條古道從萬源經鎮(zhèn)巴至西鄉(xiāng),是古蜀道中比較艱險的一條。也正因此,這條古道在戰(zhàn)爭時期被使用較多。
鮮翠欲滴的荔枝見證大唐發(fā)達驛道系統(tǒng)
有據可考,是歷史研究的關鍵。
三國后的千年間,曾經烽煙彌漫的“間道”再次沉寂在了史書之中,等待著下一個重要人物的到來。
當時間來到大唐,這位重要人物終于登場,他不是王侯將相,也不是文人墨客。
她,是一位女人,她,就是楊貴妃。
沒錯,荔枝道命定的那一刻來了。
涪陵區(qū)北巖題刻
安史之亂之后,詩人杜牧從長安城遠望驪山,感慨萬千,寫下那首千古留名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詩圣杜甫也曾在詩中為疲于運送荔枝的馬匹給予同情:“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支,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
自此,“驛傳荔枝”,與周幽王、褒姒的“烽火戲諸侯”一樣,成為歷代文人諷喻的一個主題。
對此,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李勇先教授說,由于“驛傳荔枝”已經成為批評、諷喻唐玄宗昏庸的強大慣性敘事范式,所以要理解荔枝道,需要避免一些望文生義、想當然的誤會或者理解偏差。
究竟該如何看荔枝道呢?
北師大歷史學院教授、中國古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寧欣教授認為,把新鮮的荔枝送到長安,需要經過荔枝道、子午道,一路崇山峻嶺,艱險無比,但仍然能保證送到京師的荔枝還是新鮮的,可見唐朝交通網絡體系的效率之高。
在荔枝道的盛名之下,實則是唐代發(fā)達的驛道系統(tǒng)。
據《唐六典》記載,唐朝全國設有水驛二百六十所,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陸相兼驛八十六所。
石柱自治縣西沱云梯街
寧欣認為,這些驛站的功用是為了使中央的政令可以迅速準確地到達地方,地方的信息也可以快速反饋到中央。
也就是說,荔枝道上運的,絕不止荔枝,還有圣旨、政令、邸報、家書和南來北往的貨物。
李勇先也表示,天寶年間為楊貴妃送荔枝的時間也就那么一小段時間,荔枝道在大部分時間內還是起到維護公共利益的作用。所以,應該有更廣闊長遠的客觀眼光,看到荔枝道更多更大的作用在于區(qū)域之間經濟往來、民間群眾交流。
尤其是川東這一帶產茶,很多茶葉需要通過這條路向外輸送。在很長時間內,荔枝道是川東與漢中地區(qū)茶鹽貿易主要的區(qū)域交通道路。
沿荔枝道從涪州到長安兩千三百四十里
入宋以后,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尤其是政治重心的東遷,使整個蜀道系統(tǒng)的戰(zhàn)略地位有所下降,但包括荔枝道在內的蜀道系統(tǒng)在宋代卻繼續(xù)呈現發(fā)展之勢,荔枝道仍是一條連接長安的重要的常行交通線路。
沿著荔枝道從涪州到長安,究竟有多遠?
兩千三百四十里。
這是一組反復被記載在史書中的數據,從唐至北宋,這個數據從來沒變過。
但由于荔枝道所連接的地區(qū)地處邊遠山區(qū),政治、經濟地位都不太重要,加之通過的分水嶺又相當高峻,道路艱險,所以入宋以來,荔枝道常年失修,呈“廢壞”之勢。
但,這樣的“廢壞”并不是徹底的荒廢。
長壽區(qū)羅圍老街民居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倪玲玲說,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宋金之間著名的饒風關之戰(zhàn),主要發(fā)生在子午道舊線上,但戰(zhàn)前王彥從西鄉(xiāng)前去饒風關,戰(zhàn)爭過程中金兵由蟬溪嶺繞攻饒風關背后,就分別取道了子午道新線和荔枝道的一部分。
這說明荔枝道仍具有一定的軍事價值。
明清以來,荔枝道再度重要起來,一場場的戰(zhàn)事,讓這條古道頻繁被記入史料之中。
嚴如《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策略》稱:“陜省入川之路,其由寧羌、廣元棧道而前者,正道也;而奇兵往往由西鄉(xiāng)而進。”
兵者詭道也,奇峻的荔枝道,就成為兵家眼中的那條“詭道”。
明崇禎五年(1632年),革里眼、蝎子塊起義,越大巴山到東鄉(xiāng)太平(今四川萬源)活動。
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將左良玉自西鄉(xiāng)、漢陰入蜀追殲張獻忠起義軍,曾經在這條路線及其附近的任河谷道發(fā)生過一次戰(zhàn)爭,史稱“瑪瑙山之戰(zhàn)”。此戰(zhàn)左良玉從西鄉(xiāng)取漁渡壩,迫使張獻忠退守太平縣北七十里的瑪瑙山,左良玉兩軍夾擊,大敗張獻忠。
商場如戰(zhàn)場,“詭道”不僅入了將領們的心,還被南來北往的商賈們盯上了。
倪玲玲說,明清以來荔枝道再度變重要,更突出體現在其區(qū)域商貿交通作用的進一步加強。
大巴山南北的川東北、陜南,歷史上盛產茶葉,號稱秦巴茶區(qū),其中巴州、南江、通江等縣和達州、開縣、東鄉(xiāng)(萬源、城口等)稱為“萬源茶區(qū)”或“川東北茶區(qū)”,此外,巴蜀還是重要的鹽產地。
明、清兩代禁止私販鹽茶,大路均設關置卡,嚴行查禁。正德年間,米倉道設巡檢司,凡販私茶和鹽者同罪,于是商販就利用荔枝道私販鹽茶。
明萬歷年間又在漁渡壩設立府佐,率領州、縣官兵防止“私茶”出境。但商販還是越老林,繞過關卡,無論如何險峻,都擋不住逐利動機驅使下人們的商貿行為。
據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蜀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藍勇先生考證,清代陜西商人用船將鹽運到綏定(今南充),再換小舟運到羅文壩(今萬源羅文鎮(zhèn))。羅文壩與達縣、宣漢交界,歷來為川陜交通孔道。因灘多難于行船,鹽運多由此棄舟沿陸路而行,北上陜西。
荔枝道呈現“水陸兩程”“兩干三支”格局
說起“荔枝道”,大家都不陌生,但這條蜀道究竟是什么樣的格局,卻鮮少有人說得清。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汪偉坦言,既往研究中,對于蜀道中的褒斜道、故道、儻駱道、子午道、金牛道的研究比較成熟,而對于荔枝道、米倉道的研究明顯不足。
這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線路走向、開通背景及歷史沿革等傳統(tǒng)歷史地理學方面,但對“荔枝道”相關歷史文化遺存的考古學調查、在重慶境內的具體路徑、荔枝道軍事地理、交通選線、城址市鎮(zhèn)等系統(tǒng)性整理和多學科綜合研究還較少涉及。
那么,荔枝道的線路究竟是怎樣的?
近年來,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結合歷史文獻、開展學者訪談、考古實地調查,基本明確了荔枝道“水陸兩程”“兩干三支”的歷史格局。
荔枝道西線為陸路,南起重慶涪陵,經長壽、墊江、梁平、達州、萬源,溯涇洋河越巴山,經行子午道入漢中西鄉(xiāng),終抵長安。
荔枝道東線則是經水路沿長江過豐都、石柱抵萬州,再取開州、達州、抵西鄉(xiāng)。
路徑明晰了,那么這條蜀道上還留有哪些文物遺跡呢?
萬州區(qū)萬梁驛道孫家段
據初步統(tǒng)計,“荔枝道”陸路通道沿線現有與蜀道相關不可移動文物50余處,文物資源類型包括古道遺址、古建筑、古橋梁、石窟寺及石刻等。
要讀懂歷史悠久的荔枝道,僅憑如今的史料和遺跡,是不夠的。
為此,重慶將在2024年牽頭川渝陜三省考古專業(yè)機構,聯合實施跨省市的“荔枝道”考古專項調查,以期系統(tǒng)摸清各省市“荔枝道”文物資源底數,建立分級、分類保護措施。
同時,專項調查還將摸清荔枝道每一段的具體走向,形成蜀道線型文化遺產名錄。
在調查工作中被文物考古專家關注的焦點,已經遠遠不止荔枝道沿線的驛站、關隘、橋梁、石刻、牌坊等文物。專家的視野,還擴展到了荔枝道沿線的傳統(tǒng)民居、傳統(tǒng)村落(聚落)和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汪偉說,結合即將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重慶將及時將荔枝道沿線的新發(fā)現納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啟動“荔枝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項規(guī)劃編制工作,推進川渝陜甘蜀道文物資源保護利用工作聯動。
(本版圖片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免責聲明: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涪陵網聯系刪除。)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