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綠水青山的中國
2024-10-11 15:56:53來源:央視網編輯:李哲元責任編輯:
主持人常溪允:“大家知不知道,白鶴梁題刻它是需要‘洗臉’的。但是怎么洗呢?接下來,我們帶大家一起揭秘一下。”
原來
給白鶴梁題刻“洗臉”
是清除水內的燈具、碑石上懸浮的藻類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講解員聶艷雪說:“水內的燈具是內有乾坤的,第一代是鋁制的燈罩,然后它在水里時間久了就會有腐蝕現象。第二代燈具由于是暖白光的燈珠,使用后會使水體溫度升高,有利于藻類的生長,給工作人員帶來很大的清理難度。”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講解員聶艷雪說:“所以,我們現在更換了燈源,有效降低水里的溫度,抑制藻類的生長速度,再加上24小時不間斷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過濾等方式,能有效減緩藻類的生長速度。”
主持人常溪允問:“我們眼前的這個罩子是什么呢?”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講解員聶艷雪說:“這個罩子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教授所提出來的無壓容器方案。其實,就是在水下修建一個巨大的罩子,把白鶴梁題刻70米的原貌先罩起來,但是為了達到與外面江水的壓力平衡,所以通過在罩體內部注滿清水,達到內外水壓平衡。容器內部還采用先進設備和技術,對長江水進行沉淀、祛淤,減少江水對題刻文字的侵蝕。如今,罩體的水從濁度而言,比我們飲用的礦泉水的要求還要高。”
主持人常溪允:“哇,比飲用水的標準還要高,這不僅是反映了長江水的真實情況,也有效清除了長江水中的有害部分,這樣就能更好地保護我們‘千年水下碑林’了。真是太不容易了。”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水下部分已足夠震撼
水上部分還有驚喜
讓我們跟著主持人
一起來看看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講解員聶艷雪說:“在對白鶴梁保護之前,其實做了很多的工作,其中就包括拓片,現在呈現的老照片就是記錄了工作者對題刻進行拓片、留取資料。”
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拓片室,主持人現場體驗了如何制作拓片,通過幾個步驟,主持人完成了一小塊石刻的拓片,感受到了工作人員的不易。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不僅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
而且在水文科學方面
也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可謂是長江文化的瑰寶
(免責聲明: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涪陵網聯系刪除。)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