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淬陶魂——一位退伍女兵的非遺傳承之路
2025-04-11 10:00:24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唐霞責任編輯:
何明蘭在制作陶器
在涪陵區(qū)清溪鎮(zhèn)雙龍村,一座不起眼的土陶作坊內,窯火終年不熄。48歲的何明蘭俯身轉動陶輪,指尖在濕潤的泥坯上勾勒出流暢的弧線,1200℃的窯火在她身后躍動,將發(fā)絲鍍上金邊。這個曾用雙手托起戰(zhàn)友生命的退伍衛(wèi)生兵,如今正以同樣的專注,守護著巴渝土陶六百年的窯火。
22年如一日,何明蘭以窯火淬煉匠心,讓千年土陶煥發(fā)時代生機,入選2025年第一季度“涪陵好人”。
從戈壁灘到龍窯
1998年深秋,退伍女兵何明蘭背著行囊站在重慶街頭。三年戈壁灘衛(wèi)生兵淬煉的包扎傷口毫米級精準本領,成為化解人生迷茫的武器。開餐館、跑推銷、當學徒,2003年,她選擇了和丈夫黃進洪一起做土窯陶器。
彼時的土陶作坊正深陷泥淖:設備老化、產品滯銷。何明蘭卻從跳動的窯火中看見了使命:“陶泥要經三次揉捏排除氣泡,人生何嘗不需要徹底的重塑?”
在破碎與重塑中“新生”
婚后的生活如同未上釉的粗陶坯:漏雨的土房、置換口糧的陶罐。最艱難時,何明蘭把在衛(wèi)生連練就的戰(zhàn)場急救本領轉化為制陶的精準——將60斤陶器分解成受力均勻的挑擔方式,把《中國陶瓷史》拆解成可量化執(zhí)行的生產手冊。當傳統(tǒng)匠人還在依賴經驗時,這位“女兵”已建立起自己的“陶藝作戰(zhàn)圖”:偷師學藝、逆向拆解、專業(yè)進修……五年便完成了從“陶藝小白”到“全能匠人”的蛻變。
2015年的技術革新如同窯變般驚心動魄。面對機械化浪潮,何明蘭抵押掉價值23萬元的婚前房產引入氣窯設備。“傳統(tǒng)不是重復,而是帶著記憶創(chuàng)新。”她在實驗記錄本上寫下這句批注時,正為第347次燒制試驗調整參數(shù)。五年,上千組數(shù)據(jù)凝練出的98%成品率,讓巴渝土陶首次突破“榨菜壇子”的實用邊界,誕生出被頂級美院收藏的藝術品。
讓非遺成為流動的火焰
如今的雙龍村6組土陶作坊,既是重慶市非遺保護單位,也是3000余名學子的第二課堂。何明蘭的教學筆記里記錄著特殊教案:讓孩子們用陶泥捏制抗疫英雄、航天模型,讓傳統(tǒng)技藝成為表達時代的語言。
“每代人都該往窯里添把新柴!”夕陽下,何明蘭擦拭著新燒制的“北斗七星”茶具,釉面流轉著戈壁星空般的幽藍。從衛(wèi)生兵到手藝人,她完成了最壯闊的“戰(zhàn)場轉移”——讓沉寂的非遺在當代生活中重新呼吸。窯火映照的展柜里,軍功章與非遺證書并肩而立,訴說著一個關于堅守與革新的傳奇故事!
文/記者 夏林 劉洋 圖/記者 夏林
(版權作品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摘編)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